日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2022年全国知识产权服务业统计调查报告》,报告基于问卷调查、大数据分析、重点访谈、分工实施等方式,针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基本情况、业务情况以及市场环境和政策需求对截至2021年底从事知识产权服务的各类机构展开了调查。
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环境日益优化,行业监管力度持续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体系不断完善、行业信心进一步提升。据测算,2021年,全国从事知识产权服务的机构共创造营业收入超过2600亿元,同比增长15.6%。
行业监管工作成效显著。国家知识产权局深入推进“蓝天”专项整治行动,强化代理监管。蓝天行动开展以来,累计约谈代理机构6800家,责令整改4100家,作出罚款与警告640件,吊销和停业18件。专项整治行动取得积极成效,代理行业秩序持续好转。
人才供给环境不断优化。202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行业高端拔尖人才。知识产权硕士专业学位列入《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报名参加专利代理师资格考试的人数逐年攀升。
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从业人员约92.8万,较2020 年底增长7.3%,吸纳就业作用明显。调查显示,知识产权服务业从业人员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为68.3%,从业人员学历层次较高。
调查显示,全国共有8.4万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其中,专利代理机构有3934家;商标代理机构有63859家;从事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的机构超过1.4万家;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检索、数据服务以及软件服务等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机构超过1.5万家,其中仅开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机构超过1500家。2021年新注册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超过1.2万家。
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专利代理机构代理专利申请量占全部专利申请量的80.2%(即专利代理率为80.2%),较上年提升3.4个百分点,服务企业39.9万家,占全部企业申请人的84.1%。商标注册申请代理率为90.6%,近五年均保持在90%以上。知识产权服务业支持全面创新的作用愈发显著。
在区域发展动向上,呈现出特征明显的发展态势。调查显示,在全国8.4万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中,64.6%分布在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地区、成渝地区等区域,有效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北京从事知识产权信息、运营服务的机构比例高于其他区域,呈现出多业态均衡发展态势。全国成立时间不足3年的新生机构约2.2万家,其中近三成分布在长三角地区,彰显出该区域内知识产权服务业强劲的创业活力。粤港澳地区有18.6%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开展涉外业务,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1年行业不断整合,综合性服务机构不断涌现,新成立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超过1.2万家;再加上技术创新推动了行业结构升级,业务类型涉及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机构数量快速增长,已超过1.5万家,服务机构行业有了新一轮的变革。
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知识产权服务业。调查显示,27.4%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积极推进自身数字化转型,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提供知识产权服务。
知识产权服务分工日益细化、链条不断拉长。调研发现,部分创新主体为降低运营成本,将专利撰写、涉外翻译、申请文件提交等业务拆分委托给不同机构;专门从事代理机构客户分析服务、涉外知识产权诉前服务等细分领域的机构已经出现。
集约化发展势头显著,多行业多机构协同发展态势初显。2021年代理专利申请量排名前3.1%的专利代理机构,代理了34.7%专利申请量;代理商标注册申请量前0.2%的商标代理机构,代理了36.3%的商标注册申请量。同时,我国提供“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的大型综合性服务机构日益增多,细分领域服务机构协同发展的态势初步显现。
据调查显示,79.8%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认为在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市场恶性竞争,其次还有市场需求不足、高端人才稀少、经营税费负担重、人员流动性过高、政府基础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以及缺乏服务标准规范等等问题。另外,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多数服务机构的各项经营活动效率均有所降低,疫情影响下超过七成服务机构的业务拓展效率有所降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健全知识产权法规制度体系和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之路。
目前大体上,我国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对未来市场发展具备信心,认为未来一年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将保持扩张态势。接下来,知识产权服务业将大踏步向前发展,小碎步解决重点问题,发展健康知识产权服务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