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高职院校专利数据分析报告(2022年度)》发布,揭示了自2019年以来全国高职院校专利总量、发明专利数量持续增长的趋势。然而,在总体增长的同时,专利总量偏少、技术内涵质量不高、发明专利拥有量比重较低、专利成果的转化率较低等问题仍然存在,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如何推动高职院校专利创新发展。
高职院校在我国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应用型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报告》指出,为了实现2025年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产业化率的显著提高,需要在扩大专利总量的同时,提升专利质量和技术内涵,提高转化应用及产业化率。
为实现专利量质齐增,首先,高职院校应优化考核评价及奖励制度。扭转“重论文而轻专利”的思想观念,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内部考核评价及奖励制度应加大专利创造及成果转化相关的指标比重。同时,通过设置权重等方式,突出专利质量和转化运用的导向,例如,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标准中向制造业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创造加大倾斜力度,设立与高质量专利、专利成果转化相关的绩效奖励。
其次,高职院校需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效培育高价值专利。依托市域产教联合体或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与企业合作搭建科技成果供需信息交换平台,瞄准产业链和创新链上的真实需求,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专利成果的定向培育和转化,提升专利成果源头供给有效性。
此外,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体系,完善专业管理队伍,是高职院校专利工作不可或缺的保障。高职院校应设立具备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申请转化及管理运用等多种功能的专门机构,开展高价值专利整体化、前瞻性布局,形成专业化、标准化、常态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同时,组建由各类知识产权人才组成的专业队伍,服务于技术成果转化全过程,为高职院校专利创造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