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与汽车,这两个曾经井水不犯河水的行业,如今频频互动,成为市场瞩目的焦点。2024年4月,小米发布的SU7新能源汽车,再次引发“手机企业造车”的热议。根据全球汽车专利数据大平台发布的《2023汽车发明专利排行榜TOP50》,除了传统汽车企业,华为、小米、OPPO等手机企业也榜上有名,显示出手机企业在汽车领域的显著进展。
手机企业跨界造车的大胆尝试
新能源汽车行业目前是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除了传统汽车企业转型进入新能源赛道,手机企业也纷纷加入其中。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认为,手机企业进军汽车领域,是技术、市场和用户三方共同推动的结果。
首先,汽车行业被视为制造业的顶端,集合了众多工业部门的技术。但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多元化,汽车行业不再仅限于单一技术革新,而逐渐进入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竞争”阶段。以电池、电机、电控系统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降低了造车的技术难度,为手机企业提供了机会。
2021年,手机厂商“造车”的传闻不断。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428万台,中国占据了63.5%的市场份额,销量达887万台,远超欧洲和北美。这庞大的市场吸引了手机企业的目光,成为他们跨界造车的动力之一。
同时,像“苹果”、“华为”、“小米”等手机企业已经积累了庞大的用户基础,用户对它们造车的期待值很高,这也促使手机企业大胆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
专利赋能手机企业造车
专利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体现,在汽车行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手机企业在跨界造车时,是否拥有强大的专利储备成为关键。
早在2014年,苹果内部立项“泰坦”,开启了造车之路,计划打造自动驾驶汽车。尽管2024年有报道称苹果已取消电动汽车项目,转向生成式人工智能,但在造车十年间,苹果投入超100亿美元,申请了众多专利。在软件方面,“CarPlay”车载智能系统是苹果进入汽车领域的代表技术之一;在硬件方面,苹果也申请了多项涉及虚拟现实的专利。
乐视创始人贾跃亭也在同年开启造车之路,收购美国电动汽车公司法拉第未来(FF),并在全球范围内申请了超过1000项汽车相关专利,尽管未能实现大规模量产。
华为、小米、魅族等手机企业则在2021年之后纷纷采取行动进入汽车行业。华为通过标准零部件模式、解决方案模式、智选车模式为车企赋能,推出多款智能汽车。小米则自主研发智能汽车,致力于打造移动智能空间,SU7的问世同样有上千件专利加持。魅族则融入吉利汽车体系,探索高度定制化与生态赋能的造车模式。
汽车智能化与知识产权风险
过去十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从无到有,经历了从全球专利开放许可到专利大战频发的过程。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相关知识产权风险也在加大。自动驾驶、语音交互等智能化功能,需要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的支持,而这些技术的知识产权多掌握在通信企业手中,导致汽车行业面临专利壁垒。
我国在智能网联汽车上的专利布局相对较晚,原创专利稀缺,容易遭遇专利壁垒。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应主动进行标准必要专利研究,强化关键技术研发能力,积极打造面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标准必要专利许可“中国模式”。
如今,华为、小米等掌握通信技术的手机企业跨界造车,或许会给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一些变化。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如何“卷”出新高度,如何应对智能化道路上的知识产权风险,是一个值得持续关注的话题。
下一篇:专利质押融资助力企业创新腾飞